在和平时期,能够在40岁左右被提拔为正军职,确实是一项了不起的成就。对于宋清渭来说,虽然这个年纪在许多人眼中是一个辉煌的标志,但他却始终认为自己还年轻,经验和资历还不够深厚在线股市配资平台,不适合担任如此重要的职务。他更希望能在作战部队多加历练,增强自己的实战经验,然而,他最终还是在副军职岗位上待了整整13年。
宋清渭于解放战争初期加入了军队,虽然参军时年纪轻轻,但他在部队中从事文职工作已有很长一段时间。从1949年起,他跟随部队一路南征北战,直到福建,之后便一直在司令部机关工作。随着兵团的改编,他一直在福建军区和福州军区工作,从连职一直升任营职,时间长达十多年之久。可以说,宋清渭的职业生涯大多与司令部机关结下了深厚的渊源。
1963年,宋清渭终于被安排到作战部队担任团政委,这一安排是提前三年就提出来的,然而他等了这么久才终于实现。担任团政委的机会原本并非为他量身定做,而是因为原团政委因身体原因需要替换,才让他顺利接任。要不是如此,他可能还要继续在机关工作,何时能到部队历练,谁也无法预测。
展开剩余76%从1963年到1969年,宋清渭的职务经历了从团政委到师政委的变化,接着升任福州军区干部部部长。1969年,他本可以随部队调防,前往北京军区担任新职务,但为了留住他这个人才,军区最终决定将他从作战部队的师政委调到军区机关,负责干部管理工作。
提到干部部,许多人可能会认为这里是干部任免的决策中心,实际上并非如此。军区的干部任免权力并没有那么大。对于师级以上的干部,任免权在总政部手中,军区只能负责团级及以下干部的任免。干部部的主要职责是对干部进行考察,并向上级推荐合适的人选,最后总政部会做出正式的任命。
担任干部部部长后,宋清渭对军区的干部情况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。他曾经做过统计,发现整个军区的野战部队和一线守备师的班子中,40岁以下的师级干部几乎不到1%,而30岁以下的团级干部更是寥寥无几。这一现象反映出军队干部队伍的老化问题。由于没有完善的离退休制度,许多老红军和老八路军仍然坚守在关键岗位上,而那些在解放战争时期参军的年轻干部,本应成为部队中坚力量的中层主力,然而他们却常常面临升职受阻的困境。
这种局面一直持续到上世纪80年代初,随着离退休制度的逐渐完善,老将们因身体原因或年龄问题开始陆续退休或转岗,年轻干部的提拔问题则变得愈发突出。虽然年轻干部有着较强的潜力和热情,但缺乏经验的他们在关键岗位上往往力不从心,形成了青黄不接的局面。因此,许多老将仍然选择留在一线,以帮助年轻人积累经验和传承军队的优良传统。
在担任干部部部长期间,宋清渭的主要任务便是挖掘那些具备提拔潜力的年轻干部,并将其推荐上报至军区,推动干部晋升的良性循环。在1960年代末到1970年代初,随着老中青相结合的干部使用理念逐步得到采纳,一个单位的领导班子不再仅仅由老资格的干部组成,年轻干部也开始逐步担任重要职务。
1970年,随着上级的提议,宋清渭被安排担任军区政治部副主任兼干部部部长,并上报总政部,最终晋升为正军职。当时他41岁,正值壮年。军队内的晋升往往依赖资历和战功,很多资历较老的干部,因为过去的战绩高、资格老,面对年轻干部时,往往容易引发工作上的困难和摩擦。比如张逸民,他在担任东海舰队快艇支队政委时,曾觉得自己资历尚浅,不适合担任基地政委,毕竟自己下属的司令员、副司令员以及副政委的职务和资历远高于自己,面对这些曾经的老上级,他感到有些不自在。
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宋清渭身上。当他被上级提拔到政治部时,他依然感到自己资历尚浅,且自己对作战部队的实际情况了解较少,因此提出希望能继续在部队历练。也许是在机关工作时间过长,宋清渭更倾向于在实战中锤炼自己。最终,总政部决定将他安排到29军担任副政委。
在29军副政委的岗位上,宋清渭度过了13年的时间,这期间,军长、政委、副政委、副军长等领导层不断更换,但他依然在岗位上扎实工作,逐步积累了宝贵的经验。到了1983年,他已54岁,调任31军担任军政委。
随着1982年之后领导干部终身制的打破,军队逐渐提出干部年轻化、专业化、知识化和革命化的要求。许多老将逐渐退居二线,而更多年轻干部被提拔上来,担任大军区副职或正职。1985年,宋清渭被调任济南军区副政委,军区的领导班子发生了大换血,新一届领导班子几乎全是从正军职提拔上来的。
在80年代,军队的现代化建设逐渐提上日程。这一代高级将领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,他们不仅要传承革命优良传统,还需要带领军队适应新的时代要求,推动军队的现代化建设、干部的年轻化以及知识化发展。
发布于:天津市辉煌优配网站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