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75年5月19日华夏配资炒股,时传祥在弥留之际对自己四个儿女留下了最后的遗言。他的话语虽简单,却充满了深沉的情感与责任感:“孩子们,我这一生大多是在掏粪,常常被人看不起,但我对这个工作有着深厚的感情。当我向毛主席汇报工作时,他也曾说过,各行各业都有其重要性。我的唯一愿望就是你们能够接好我的班,不是我个人的班,而是党和国家的班!”这番话不仅体现了他一生的奋斗与坚持,也折射出他对职责的深刻理解与承诺。
如果你曾经历过社会的压迫与不公,身处低谷,又怎能甘心让自己的后代继续承受曾经的屈辱和艰难?也许每个人心中都有不同的答案。但时传祥的选择,却是异常坚定,他愿意让子女继承的,正是他一生的工作与坚持。
时传祥,生于1915年9月20日,山东德州人,命运的捉弄早早便找上了他。年幼时,他的父亲因“阎王债”去世,母亲带着他与六个兄弟姐妹,独自撑起了艰难的家庭。14岁那年,为了生计,他只身来到北平城郊的宣武门,进入一个私人粪场,成为一名掏粪工。接下来的20年里,他生活在掏粪的困境中,屡受剥削和歧视。时传祥回忆起那些岁月时,仍然历历在目。即便有时他辛苦工作一天,拿到的也从不曾是足额的3元工资,除了工作不公,社会对掏粪工的鄙视更让他倍感压抑。
展开剩余65%然而,随着新中国的成立,时传祥终于尝到了与往日截然不同的滋味。成为北京市崇文区清洁队的一员后,他不仅收获了尊严和体面的工资,更重要的是,政府开始关心掏粪工的劳动环境和工作条件,不断寻求改进。在新社会的滋养下,时传祥不但没有屈服于过去的贫苦和卑微,反而更加坚定了自己服务社会的决心。
他始终坚持“不怕脏、不怕累”的信念,从未推卸责任。无论是城市角落的脏水沟,还是深不见底的粪坑,他总是带头去清理,尽可能为人民提供清洁的环境。“不干好,人家不方便”,这句朴素的话,成为他无声的工作态度。就这样,时传祥从一名普通的掏粪工,到成为清洁队长,带领大家一起为城市清洁事业默默奉献。
1959年10月26日,时传祥受邀参加了北京市首届先进工作者大会,并与其他劳模一起接受了毛主席、刘少奇等领导人的亲切接见。当时,刘少奇在与时传祥交谈时,称他为“人民的勤务兵”,并特别赠送给他一支钢笔。这支钢笔,成为时传祥对新中国贡献的象征。时传祥的掏粪工作事迹传开后,许多人前来向他请教,学习他的专业技能,甚至包括西哈努克亲王的侄子——尤马那拉王子,也曾与他一起工作了整整一周。
1965年,时传祥的工作事迹被工人出版社编成书《时传祥》,发行量高达180万册,成为那个时代的劳动榜样。1966年,毛主席亲自邀请他到中南海小住,并安排他参加天安门国庆观礼,周恩来总理为他敬酒,朱德委员长为他夹菜,这些看似平常的礼遇背后,蕴含着对时传祥在平凡岗位上坚守和奉献精神的深深敬意。
时传祥的生活最终得到了回报。虽然他从未寻求过名声和荣耀,但他那份脚踏实地、任劳任怨的工作态度却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。临终时,他将这份精神传给了自己的后代。按照他的嘱托,许多子女选择了继续从事环卫工作。在笔者看来,这不仅仅是“子承父业”,更是对父亲精神的延续,真正的“环卫世家”,也正是因为他们继承了时传祥那份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。
这一精神不仅仅属于一个家庭华夏配资炒股,也成为了那个时代劳模精神的缩影,值得每一代人尊敬和学习。
发布于:天津市辉煌优配网站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